2023年,计算机学院“守望青春”天团化身“心新相印破题小队”,为了在学生日常管理上打破常规,每一个人都不遗余力地在解决疑点、痛点、难点上死磕。
一、暖心为弦,奏响“知校爱校荣校”毕业骊歌
针对毕业生离校教育,柯婷、杨广超两位老师为2019级学生精心打造“五个一”独属专宠,给予IT学子终身难忘的毕业仪式感,进一步夯实爱校情。
二、真心聚力,夯筑“勤学好学乐学”学风基石
骆文君、朱明耀两位老师围绕“大一抓学风”,依托朋辈开展“每月一分享”60余场,点对点解决专业疑惑286个,学生出勤率达99%。
三、走心深耕,培育“选苗育苗壮苗”人才苗圃
王文兵、余乐两位老师围绕“大二挖人才”,以问卷调查、日常访谈等个性化评估选苗、30余场培训育苗以及建立培养台账、严抓日常考勤管苗,厚植IT人才成长根基。
四、用心设计,打造“引导辅导指导”职规平台
杨凯茜和黄春光两位老师围绕“大三谋出路”开展谈心谈话600余次,整理岗位需求200余条,修改简历500余份,针对性做好引导辅导指导。
五、贴心施策,畅通“定位定向定岗”就业渠道
面对“毕业即失业”的恐慌,杨博和朱盈两位老师定期详细摸查800余名学生就业进展、分析就业工作困难原因、举办10余场“IT学子”求职加油站活动、并向50余家企业推荐毕业生,畅通“定位定向定岗”就业渠道。
六、精心组织,激活“强心强思强学”示范引领
岑碧琦、袁雪两位老师则以“强心、强思、强学”为线,打造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修订评奖细则,激励科研提升;举办学术讲座,辐射学生6000余人次。
“守望青春”天团在打牢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基础的同时,持续深耕模块工作。
一、紧扣立德树人,开启学生党建“新”气象
学生党建如何接地气?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专家讲座、师生宣讲、党建品牌、学习打卡等形式,辐射学生6000余人次;创新设计“燎原计划”“七微”学习平台,覆盖入党积极分子300余名。
二、增强自立自信,力推关爱学生“新”举措
困难学生如何关怀到位?学院持续开展“雏鹰筑梦”训练营,全方位提升400余名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多方挖掘三七互娱等企业及校友资源,筹集近200万奖助学金,覆盖500余人。
三、创设多彩活动,营造文体活跃“新”氛围
如何让工科生热爱文体?学院举办各类球赛、书法比赛、“卡路里内卷”等文体活动30余场,力求学生参与全覆盖。为助力学生体测过关,辅导员坚持与学生齐跑圈,累计598公里。学生也在多项体育赛事中斩获佳绩。
四、凝聚育人合力,筑牢心理健康“新”防线
学生有心理问题怎么办?学院以“1234”工作模式,打造一支核心队伍,联动两个平台,制定三个原则,完善四个机制,力保心理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五、拓展育人阵地,打开下沉一线“新”局面
如何有特色下沉一线?学院辅导员带着课程反馈和科创项目走近学生,做到周谈心,月座谈,全员沉;依托友善馆打磨“思政+IT”体验课程,开设双创、摄影等讲座,打造社区“行走的课堂”。
六、构建网络矩阵,书写云端思政“新”篇章
网络思政怎么做?学院成立专业特色鲜明的融媒工作室,开设多款思想引领栏目,开通师生问题反馈通道,做走心的新媒体。以学院官微为例,整改前单篇推文平均阅读量不超100,整改后单篇阅读量破千是常态,有数篇甚至近一万,视频号累计播放量13.4万。学院的原创推文和视频也曾多次被人民日报等校内外媒体转载。
七、发挥专业优势,激发实践育人“新”活力
专业和实践怎么结合?学院以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夯实实践成效,实现省级社会实践奖项全覆盖。首场实践育人成果报告会,“线下+线上”双渠道开展二次教育,覆盖学生达2000余人次,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八、稳扎科创根基,迈上历史突破“新”台阶
低年级学生想做科研没人带?没机会?十大工作室云推介会、本科生进科研团队双选会等活动,从学生进校开始便接踵而至,有效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科研道路的桥梁。今年学院被推免至北大、复旦、中科院等高校的33名同学也均是学院良好科创氛围的直接受益者。本年度,学院学子还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累计545项。尤其是在高水平赛事中实现了两大历史突破,大挑自然科学类论文代表学校首进国赛斩获一等奖,创新大赛国赛代表学校首进主赛道夺金且以小组第一首次闯进国赛排位赛。
队伍建设结硕果,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辅导员获得省级以上个人荣誉。
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学生问题,学生工作的破题永远在路上,计算机学院“守望青春”天团将继续用心创新,用情守护,用爱助力学子逐梦前行。
(来源:计算机学工办)